【信息来源:普洱市妇联】
【发布时间:2022-7-14 0:00:00】
【点 击 量:5471】
普洱市西盟县有一只“白鹇鸟”(白鹇鸟是佤族的吉祥鸟,传说会给人带来吉祥幸福),她爱岗敬业,模范带头;她心系群众,传播政策;她敢于担当,带领发展。她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普洱市妇联兼职副主席、西盟县勐梭镇宣传委员——杨娜。
她是不忘初心跟党走的佤族姑娘。
杨娜出生的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是西盟县解放老区、红色基地,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在她的记忆里,外公和父亲都是经常要到村公所开会、参加各类活动的党员,是很了不起的人。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也要成为这样的人。1993年,杨娜的父亲在带领群众修路时被倒下的树砸到,父亲不顾伤痛,坚持带领群众把路修通,回到家后没几天,杨娜的父亲离世了。
“当时我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坚持,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毖钅人担骸跋衷谖叶?,那是因为我爸爸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爱自己的家乡。所以我毕业后放弃了在昆明工作的机会,就是想替爸爸把这条路走下去。”
她是牢记使命兴边疆的民族文化工作者
17岁那年,杨娜回乡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发现山里的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她把大山外面的故事编进佤族小调中教孩子们唱,还经常带着孩子们到村里的老党员家中听佤山抗日游击队的故事,让孩子们增进对党的认识,鼓励他们珍惜生活,努力读书?!昂⒆邮谴笊降奈蠢?,只有让他们热爱学习,阿佤山的未来才会更美好。”杨娜说。
2002年,杨娜加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为了挖掘更好的现实素材和寻找创作灵感,经常深入群众的她发现佤族同胞对党有一种不可撼动的拥护,她尝试通过歌舞、小品的形式展现阿佤人民对党的拥护与热爱。杨娜先后参与编创《佤部落》《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其中,佤族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于2014年走进了国家大剧院。
她是唱响“新歌”颂党恩的十九大代表
“当人民大会堂里国歌旋律响起时,我流着泪唱起了国歌?!毖钅燃ざ厮?,“那一刻我脑海里浮现了好多画面,想到我小时候与妈妈一起挖野菜度日,再想到如今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恩?!?/div>
回到佤山后,杨娜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组建了“幸福宣讲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好声音”传唱到茶地、山谷、胶林,老百姓一听到她的歌声,就会跟着唱,一传十、十传百,“好声音”传遍了阿佤山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2017年底以来,杨娜深入基层、学校、部队、企业等开展宣讲200余场,受众超过1.8万人。
她是用行动践行信仰的扶贫战士
单位分配人员挂包片区的时候,杨娜主动请缨去脱贫难度最大的永哈片区。她到永哈的第一天就带着脱委会成员一起清理几百米的臭水沟,大家看到这个佤族姑娘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都被她所感动,说愿意跟着她干。
杨娜的联系户岩某是村里出了名的“醉汉”,终日沉迷于酒精。杨娜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扎到村里,每天登门拜访、开小课、协助整理家务。时间长了,岩某从起初的爱答不理,到现在只要是杨娜说的,他都愿意听,并且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主动参与村里事务,群众看到他的改变还推选他为脱委会成员。杨娜经常进村入户与妇女群众面对面交流,鼓励引导她们乐观自信,积极参加歌舞、佤族织锦、种养殖等各类技能培训,动员积极发展产业,为她们早日脱贫致富加油鼓劲。
她是防控一线中的“铿锵玫瑰”
在疫情防控一线,杨娜白天挨家挨户排查,晚上熬夜协调、处理各项业务工作,“连轴转”让做过两次手术的杨娜有些吃不消,“金嗓子”变成了“哑嗓子”,但她依然坚持拿着喇叭走村入户四处喊话宣传。当得知村里有两名从疫情高风险地区返乡的人员时,杨娜第一时间来到村民家讲政策做工作。同事们提醒她注意防护,她说:“我是大家选出来的代表,此刻就是我发挥作用的时候。我必须到场,因为群众看不见我,心里面就会慌?!彼旃愦蟾九渡硪咔榉揽毓ぷ鳎呔骋咔榉揽毓毕琢私磬α?。
从文艺舞台到基层一线,杨娜像“白鹇鸟”一样,始终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真理、践行真理,用巾帼智慧和力量,为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再谱新篇,让《阿佤人民唱新歌》成为阿佤人民发自内心的颂歌。